皮膚疾患 中醫健康之道,是維持身心的天秤平衡

【皮膚科】

皮膚疾病治療絕不是單一問題簡單擦藥即可處理,請找專業中醫師問診,針對個人體質、內外和治,才能夠真正治標又治本。

中醫改善體質,蕁麻疹掰掰

吳先生後來到了中醫門診服用祛風清熱止癢的中藥,在中醫師的指導下將抗組織胺減少服用頻率,從每2-3天吃一顆減成7天吃一顆。一開始3-5天就會全身大發作一次,但隨著耐心的服用中藥2個月之後,發作的部位減少,並且搔癢程度也減低。同時原本皮膚發作時會停留約1-2小時的紅腫,也減成大約15分鐘就消退。現在抗組織胺可以兩周不吃也沒有再發生紅腫發癢,只有偶而極輕微的搔癢感而已。

蕁麻疹是常見的皮膚病,也是俗稱的「起清膜」,發作時皮膚會隆起紅色的腫塊,大小不一定,可能像蚊子包,也可能大到10cm隆起斑塊。發作位置不固定,全身皮膚都可能發生;消退時間也因狀況而異,10幾分鐘到數小時都可能。

中醫改善體質,蕁麻疹掰掰

蕁麻疹是因為過敏原進入身體後,與免疫球蛋白IgE結合,刺激肥大細胞釋出組織胺。組織胺進一步引起血管擴張、組織腫脹、皮膚癢。急性蕁麻疹數小時或數天內會復原。可能病因:
  • 藥物
  • 食物(蝦、蟹、酒、堅果花生、奶蛋)
  • 感染(病毒、細菌…)
  • 昆蟲接觸叮咬
  • 特定過敏原(塵螨、花粉、貓狗毛髮、髒空氣…)

而慢性蕁麻疹是指超過6周以上仍反覆發作,此時反而不易找到病因。常見的誘發因子有壓迫、碰觸引發皮膚紅腫(俗稱的「皮膚劃痕症」);冷熱刺激(吹風、洗熱水澡、流汗、日曬)。有的患者還會因為失眠、壓力、緊張而使症狀加重。

中醫認為,蕁麻疹和風、寒、濕、熱有關,因為飲食不節制、或者情緒焦慮、壓力大誘發。運用祛風、散寒、除溼、清熱…..等藥物,才能達到改善體質、治標也治本的效果。

蕁麻疹患者要特別注重平日飲食,不宜吃重鹹、重甜、辛辣、油膩的食物,尤其大量的零食、甜品蛋糕、含糖飲料、炸雞、烤肉、花生、堅果…..等,都會讓蕁麻疹反覆發作。除了要小心別吃到地雷食物以外,規律的作息、避免熬夜、自我壓力排解都是減少蕁麻疹發作的要素。多管齊下,才能讓蕁麻疹斷根不再發作。

換季的皮膚搔癢很麻煩?

搔抓一段時間後,皮膚還會出現濕疹樣的變化,就是所謂的「冬季溼疹」。

想要避免出現皮膚乾燥搔癢的問題,我們既要注重護膚方法,還要避免不良的生活和飲食習慣。

缺脂性皮膚炎為什麼會在這個季節好發呢?

皮脂膜位於皮膚的表面,是由皮脂、脂質、汗液和脫落下來的角質細胞乳化而成的保護膜,能防止肌膚水分流失。秋冬肌膚的新陳代謝會減緩,再加上環境變冷、濕度降低,導致皮脂腺的分泌減少,水分的流失增加,皮膚就容易變得乾燥粗糙。當天冷皮膚血管收縮、血液循環供應不良時,會使得皮膚細胞皺縮、更加脆弱敏感,而出現脫皮、刺痛、搔癢、發炎發紅、角質層裂開、甚至皸裂出血的狀況。 缺乏皮脂膜保護的皮膚,較易受到清潔用品的刺激而更加惡化,像是肥皂、洗碗精、洗髮沐浴用品,演變成接觸性皮膚炎;也容易有繼發性的細菌或黴菌感染、或變成慢性濕疹性皮膚炎。

缺脂性皮膚炎好發在四肢(如手臂、小腿前側)、嘴唇(缺乏分泌潤滑液的腺體)、手腳掌(缺乏皮脂腺)。老年人因為氣血虛衰、以及本身患有異位性皮膚炎的患者都是好發族群。

針對上面的病症,中醫怎麼處理。

缺脂性皮膚炎多與「血虛風燥」或「血熱生風」有關,所以中醫多採用滋陰、養血潤燥或清血熱的藥物來治療。像是何首烏、當歸、生地、麥門冬、女貞子、黃芩、梔子….等等。常見的外用藥膏「紫雲膏」因為內含紫草、麻油、當歸、黃蠟等成分,既可以幫助乾裂的皮膚修復,又能滋潤肌膚、增添一層屏障,對於血虛風燥型的皮膚乾裂有明顯的療效。

平時可吃些荸薺、蜂蜜、百合、海參、白木耳等富含津液的食物滋養肌膚。儘量避免食用辣椒、乾薑、胡椒等燥熱之品,以免刺激皮膚泛紅發癢,以及少吃油炸、肥膩、添加物較多的食品,也不宜飲烈酒。

日常生活不宜泡浴過熱的洗澡水,以免水分蒸散及皮脂流失。皮膚也不可過度清潔(如頻繁使用含皂鹼肥皂),並可在乾燥的皮膚塗抹保濕的乳液或乳霜。避免使用去角質產品;衣物以棉質為主,避免毛料的直接接觸;注意居住環境的溼度(當過乾時可使用加濕器);以及電熱毯不要使用一整晚。

值得注意的是,當肌膚已經呈現濕疹樣的表現時,就不是單純塗抹乳液或油脂可改善的,還需以治療濕疹的方式處理。因此如果有冬季皮膚搔癢困擾的人,還是應及早就醫治療。

秋冬皮膚搔癢,異位性皮膚炎、脂漏性皮膚炎、冬季溼疹,中醫有妙招

燥邪容易讓負責滋潤身體的津液受損,因此相對會讓人感覺唇乾口乾、眼睛乾澀、皮膚乾燥。此時要小心有些皮膚問題會在秋冬發作,像是異位性皮膚炎、脂漏性皮膚炎、冬季溼疹…等。

這些皮膚疾患會在秋冬好發,是因為體內負責滋養肌膚的血液或津液本來就不足,加上遇到了燥邪侵襲身體,就引起了皮膚泛紅、脫屑、乾癢,甚至龜裂疼痛…等。

不過不同的皮膚疾病表現的皮膚病灶是不同的:異位性皮膚炎與「過敏反應」有關,許多患者血中免疫球蛋白(IgE)會升高。患者常有搔癢、泛紅、乾燥脫屑、紅疹等症狀,成人的皮膚病灶會出現在手肘內側及膝蓋後側,也就是俗稱的「四彎風」。嚴重者傷口可能流湯或流血,且身體大範圍皮膚出狀況;脂漏性皮膚炎好發在油脂分泌較多的地方,像是眉心、鼻翼兩側、耳朵、頭皮等。患者常常覺得面部皮膚又油又乾。發作時會先產生發癢及紅斑,之後就會開始脫屑,反覆發生。嚴重的脫屑會覆蓋在發紅且發炎的皮膚上,頭皮會有斑塊樣脫屑;而慢性濕疹則是皮膚表面粗糙,顏色偏咖啡暗紅,常伴有丘皰疹、血痂、抓痕,反復發作,然後有陣發性瘙癢。若是濕疹的部位在手掌,嚴重時甚至可能有龜裂的狀況。

中醫觀點

這些不同的皮膚疾病,表現的皮膚症狀雖然各有特異之處,但以中醫觀點而言,病因病由卻是相似的。像是長期喜歡吃油膩重鹹的食物,會導致體內有濕熱堆積,結果這些濕熱會消耗身體內部的津液陰血,讓皮膚沒有被充足的陰血滋潤養護,加上又受到外界燥邪侵襲,而引起皮膚病發作。還有一類的患者是因為本身消化吸收的功能不佳,所以氣血產生不足,最終導致身體有血虛血燥的問題,所以一進入秋冬,就發生手足皮膚乾裂、 脫屑、瘙癢,甚至疼痛。尤其常見於瘦弱年邁的老人家或從小面色暗淡萎黃的孩童。

忌重鹹和油膩炸辣,多塗乳液保濕

因此,一入秋冬就會皮膚炎、濕疹反覆發作的患者,平時飲食要忌重鹹和油膩炸辣,少吃零食、堅果、甜食。因為要避免讓體內留存濕氣,冰品也不宜食用;不要洗過熱的熱水澡,少用肥皂或清潔劑以免皮膚更乾更易受刺激,不要對皮膚去角質;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因為角質層偏薄,皮膚水分易喪失,可多塗保濕乳液;若手足掌皮膚會乾裂疼痛的患者,可以塗抹由中藥材製成的紫雲膏。

紫雲膏又叫潤肌膏,內含當歸、紫草、麻油…等材料,具有加速皮膚傷口復原和保持滋潤的功效。值得注意的是,紫雲膏適用於乾燥的肌膚,若是皮膚炎持續滲液的則不適合塗抹。而中藥有的藥方含有當歸、何首烏,能透過補血潤燥來滋養肌膚,對於血虛血燥體質引起的皮膚炎或濕疹有很大的助益。有秋冬皮膚困擾的患者,可進一步求診中醫師,獲得完善的治療。

揮別青春痘!雙頰膿疱型痤瘡長達3年,5個月中藥療程改善

致病機轉

痤瘡是因為皮脂腺分泌過度旺盛,讓皮脂阻塞毛囊口而形成粉刺;或毛囊開口異常角化,使出口阻塞,皮脂無法順利排出體表而形成粉刺。當深層的皮脂腺脫落的死細胞和皮脂共同混合、又在缺氧的條件下,痤瘡桿菌(Propionibacterium acnes)會大量增生,引發白血球攻擊,使得毛囊發炎。痤瘡桿菌還會引發一連串的發炎反應,造成毛囊壁脆弱、破裂,更進一步形成結節、膿疱、囊腫。

診斷和分類

痤瘡好發在皮脂腺豐富的部位,如面部、胸背上部、肩胛部、後頸部、臀部。

雄性激素(睪固酮)會刺激皮脂腺的分泌。因此女性在經前雌性激素(雌二醇)濃度下降,睪固酮相對較高,導致痤瘡加重
痤瘡可以分為非發炎性和發炎性。

非發炎性:
  • 白頭粉刺(閉鎖性):皮脂腺在毛囊口處堆積角質物質造成阻塞,形成白色尖端小皮疹,與外界不相通。
  • 黑頭粉刺(開放性):堆積的髒汙物與外界相通氧化,在黑色素的作用下,露在毛囊口的外端發黑。
發炎性:
  • 丘疹型:高出皮膚的小包(未發炎);也可能大如紅豆(有發炎紅腫熱痛),因為阻塞所致。
  • 膿疱型:基部為紅色丘疹,頂部有膿液。為毛囊壁破裂後在毛囊內化膿。可持續近一個月,大多較表淺。
  • 結節型:長在皮膚深部。是脫落細胞、皮脂、細菌由毛囊的破裂處進入真皮層而引起發炎。結節長在真皮層的深處和皮下組織中,較深、較大,常會形成疤痕
  • 囊腫型:結節周圍有發炎的浸潤,皮脂腺損傷,積聚的分泌物造成毛囊擴張,形成很大的囊腫。表面暗紅色,毛孔處可排出膠狀或血性分泌物。可能造成疤痕。
  • 聚合型:整張臉遍佈粉刺、丘疹、結節、膿疱、囊腫,且形成疤痕。

痤瘡生長部位在中醫相學的對應

  • 印堂山根(眉眼正中間區塊)—心火過旺,與熬夜晚睡、心神、腦力消耗過度有關。
  • 鼻頭和鼻翼兩旁—反映脾胃,與腸胃道含濕熱有關,通常是因為吃了大量重口味的油膩食物、甜品有關。
  • 臉頰側耳前區—與情緒緊繃、壓力大、肝火旺盛有關。
  • 唇周和下巴—與婦科、泌尿道、內分泌系統有關。

痤瘡的中醫藥治療

痤瘡和皮脂腺過度分泌、毛囊發炎有關;又會因為飲食過度油膩、壓力大而加劇,以中醫理論而言,和肺經風熱、腸胃濕熱、痰濕蘊熱有關。治療常用清熱、涼血、祛溼….等方法。

  • 改善皮脂過度分泌及毛囊發炎:菊花、薄荷疏散風熱;連翹、銀花、黃連、黃芩清熱解毒。
  • 膿疱型痤瘡:加重金銀花、蒲公英化膿。
  • 結節型痤瘡、囊腫型痤瘡:因為發炎部位比較深層嚴重,易留疤痕,以皂角刺排膿;三稜、莪朮活血化瘀;藿香、虎杖清利濕熱。
  • 聚合型痤瘡:痤瘡在面部範圍大,反覆發作,容易留疤痕,加活血化瘀藥桃仁、紅花、莪朮。

兩頰膿疱型痤瘡長達3年,5個月中藥療程改善

19歲女性,兩頰皮膚泛紅、滿布丘疹,嚴重者帶膿、有刺痛感,反覆發作至少三年。月經來前痤瘡數量增加。易緊張、壓力大,熬夜後會長特別大顆紅色膿疱痤瘡。患者長期唇乾,易飢易飽,口乾渴,大便稀軟。經中西醫治療未改善。

  • 加味逍遙散、真人活命飲、玉女煎加味治療。
  • 患者乃個性緊張壓力大,衍生肝火,加上口唇乾燥有胃陰虛火。肝火及胃陰虛火循經上炎面部,造成面生痤瘡。中西藥多以清熱解毒藥治療痤瘡,但苦寒藥吃久了更會損傷胃陰,故療效不顯。
  • 疏肝健脾、清胃滋陰、消癰散結。酌加桃仁改善痘疤。

中醫改善體質,蕁麻疹掰掰

預防保健

含糖飲食(如飲料、巧克力、蛋糕…)、高牛奶飲食會誘發痤瘡,應避免食用。

  • 油膩飲食、花生、堅果、辣椒會影響症狀,須斟酌少吃。
  • 壓力、緊張會促使痤瘡發作;熬夜、睡眠不足會使症狀加劇。因此學生仍要盡量保持睡眠充足,以免惡化。
  • 化妝品易阻塞毛孔,宜選擇不含油性成分、不易阻塞毛孔的產品。
  • 不要過度清潔、過度揉搓,洗臉次數每天約1-2次即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