內科.癌症.五官科 中醫健康之道,是維持身心的天秤平衡

【內科】

中醫內科學主要包括人體之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腎的五大系統疾病,涵蓋了現代醫學的呼吸系統、消化系統、循環系統、泌尿系統、內分泌系統等疾病。

三餐不定時,小心胃食道逆流找上門

小陽的胃病是日積月累所造成。現代人生活忙碌、壓力龐大,往往三餐不定時或飲食習慣不良,導致胃病成了影響健康的常見疾病之一。胃脘不適常見症狀有:嗳氣、泛酸、心窩下(胃脘)悶脹疼痛。有的人食慾會變差,也有人會變成很容易餓,明明剛吃飽,卻感覺胃中空虛、似飢非飢,似辣非辣的嘈雜症狀。嚴重者甚至會偶發劇痛,或出現胃食道逆流、心口灼熱情形。

針對症狀較輕的胃脹氣,中醫常運用一些有行氣、消食導滯功效的方藥來辨證施治,如:半夏、柴胡、厚朴、保和丸、平胃散、香砂六君子湯等。

食療方面,若是一時暴食造成消化不良者,可吃山楂、陳皮助消食。若是脾胃虛寒,胃痛喜溫喜按、手腳易冰冷者,平常飲食可用生薑調料,或吃桂圓、大棗補中益氣。若常胃部隱隱灼痛、飢不欲食、口乾舌燥、手心煩熱者,可多吃一些梨、白木耳、蜂蜜、百合、甘蔗汁等潤燥生津之品。但一般胃部疾病大多寒熱、虛實夾雜,症狀嚴重者仍應求診為宜。

另外,當進食後胃脹難耐時,可按壓內關、少海、足三里等穴,以及與胃等高、脊椎旁的肌肉,以助排脹消滯。若吃飽飯後,自覺胃痛快發作,趁還沒變成劇痛前,可再多按少府穴緩解疼痛。

為了避免胃脹、胃痛再發作,日常飲食應避免以下飲食:
  • 冰冷的食物,如冰涼飲品、生菜、生魚片。
  • 豆類、豆製品(如豆漿)、麵包、湯麵,易產氣、較難消化。
  • 濃茶、烈酒、辛辣食物會刺激胃腸。甜食易礙胃,加重噯氣、泛酸症狀。

最重要的是擁有良好飲食習慣,不要忽略早餐、不要過饑不食。吃飯應保持平和愉悅心情,不應一邊工作。此外,進食速度不宜過快,以細嚼慢嚥為佳,如此胃的功能才能逐漸復原。

久咳不癒,中藥治療立竿見影

長期下來腹部肌肉及肋間肌均甚感疼痛。每到半夜也因咳嗽導致睡眠多次中斷,干擾日常生活和睡眠品質。經服用中藥一周後夜咳已無,僅白天吹風偶發頓咳。且喉嚨乾癢感減輕。再服藥一周後則痊癒。

感冒後久咳的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因感冒引起的咳嗽稱作「外感咳嗽」。乃因人體感受外來邪氣(如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等),造成肺臟失去原有宣發肅降的功能,導致肺氣上逆、引發咳嗽。

臨床上因感冒後久咳不癒困擾不已、而來中醫求診的患者非常多見。患者可能已嘗試過喝枇杷膏、煮水梨、含八仙果等方法卻成效不彰。

這是因為感冒後期的咳嗽,儘管表症已解,然若風邪未盡,肺氣宣降功能未復,則會導致咳嗽遷延不愈。

治則

治療上則須選擇能疏風、宣肺的藥物才能見效,例如:麻黃、荊芥、蘇葉、杏仁、前胡、桑葉…等等。

尚需辨別咳嗽屬有痰咳嗽、還是無痰乾咳;以及針對痰的寒熱屬性等,去酌加化痰或潤肺的藥物,方為對症下藥。

咳嗽分類

久咳不癒,中藥治療立竿見影

經絡按摩

長期劇烈咳嗽引起的胸悶不適也可透過按摩雙側前臂的肺經、心包經達到舒緩的效果。

注意事項

黃帝內經有云:「五臟六腑皆令人咳,非獨肺也」。

需與其他引起慢性咳嗽的常見病因作鑑別:
鼻涕倒流、氣喘、胃食道逆流、支氣管擴張症、藥物引起、肺結核、肺部腫瘤…等等。

心血管疾病保養

白先生去醫院做了心電圖、核子醫學的檢查,醫生覺得白先生可能有冠狀動脈阻塞,安排了心導管的檢查,所幸檢查結果冠狀動脈還不用放置支架。但白先生仍擔心以後年紀更大冠狀動脈會硬化導致心肌梗塞,故至中醫院所求診,經過一段時間的中藥、針灸治療後,行走喘促、胸痛的症狀改善許多。體力也有所進步。

冠狀動脈負責供給心肌的營養循環,一旦發生硬化狹窄,就很有可能引發急性心肌梗塞死亡。因此心血管不但要好好的維護,保養方式更要多管齊下!!

每天定時做開肩開胸運動

心臟位於胸腔之中,最怕長期駝背的姿勢,影響心肺的功能運作。老年人多半是因為腎精虛衰、骨質流失漸漸的形成駝背;年輕人則常因整天打字看電腦螢幕,長期的聳立肩膀,又缺乏運動,久而久之,兩側肩膀肌肉和頸椎胸椎越來越僵硬、形成了駝背的態勢。也因此會發生胸悶的症狀。

不論年輕人或中老年人,都可透過開展胸廓改善駝背和肩頸僵硬。將雙手平舉開展成一直線,手掌手指也完全的撐開,盡量向背後拉伸、脖頸也慢慢向後仰,配合深呼吸,維持姿勢5秒鐘,每日總共做三次,可改善胸廓形狀。

勤按摩手三陰經穴位,緩解胸悶疼痛的症狀

人體的手三陰經包含肺經、心包經、心經。這三條經脈的經筋系統從鎖骨下緣、腋下、一直到肋骨下緣,細密的將胸腔包覆起來。因此按壓手三陰經的穴道,不但能直接提振心肺臟的機能,也可以鬆解覆蓋於胸腔體表的肌筋膜,改善一些莫名出現的胸悶症狀。常常覺得胸悶的患者,可以輕輕推壓手前臂的整條肺經;之後輕輕揉按內關穴,以及整條心包經;最後按壓心經的少海穴。按摩手三陰經和穴道的時候,均可搭配緩慢的深呼吸以及頸部的向後仰,效果更佳。左右手輪流按摩完,會有神清氣爽的感覺。

睡眠打呼,小心睡眠呼吸中止症是心血管的殺手

白先生每晚睡覺都會打呼,白天也常覺得精神不佳昏昏沉沉。觀察體型肥胖的人,常常有雙下巴,這是中醫所謂的「垂頷」。這類患者多有「氣虛」的狀況,會肌肉鬆垂。睡夢中因為呼吸道塌陷造成呼吸中止、身體會短暫的缺氧,長期下來,對心臟是很大的負擔,不但造成高血壓,對腦部也會產生傷害,因此不可輕忽。這類患者新陳代謝比較差,除了容易囤積脂肪導致更加肥胖,年紀漸長,更容易造成血管壁不正常的斑塊堆積,就是中醫所謂的「痰濕」。因此需要用補氣祛痰濕的藥物來治療。

製備茶飲、保養心血管

心臟功能不佳的人,不但會影響體力、精神,也會影響睡眠品質,甚至影響腦部循環,導致記憶力衰退。平常可以準備溫熱水350毫升,浸泡麥門冬(量約6指節)、黨參(6指節)、番紅花(1指節)來飲用,達到養心、補氣、化瘀的效果。

避免情緒壓力、勞累、不適當的飲食,有病症須及早由醫師診治

長期的壓力會產生無形的鬱氣,容易引起血液循環不流暢。過度的勞累、三餐不定時、或暴飲暴食,均會給予心臟額外的負擔。糖尿病、高血壓、高血脂的患者更容易引起心血管的病變。因此適當的排解壓力、正向轉念、節制規律的飲食生活、維持血糖、血壓、血脂正常,均是保養心血管不可或缺的要素。此外,身體有任何的不適警訊,均應謹慎對待,有相關症狀可及早求診,由醫師來辯證施治。

慢性失眠超痛苦,中醫三招改善

服用中藥一個月期間,變得比較好入睡,但仍偶而會因為家中的事情整晚失眠。治療三個月後,林媽媽已經沒有睡不著的情況,半夜也不再會中途醒來,能一覺到天亮,白天精神也改善許多,口苦口臭都消失了。甚至周遭的朋友也發現林媽媽的氣色變得紅潤明亮。

現代人生活步調緊湊,壓力繁重,有睡眠問題的人並不少見。尤其有些人個性容易緊張,只要隔天有件小事情就會難以入睡,長此以往,容易造成睡眠周期紊亂、睡眠調節中樞失衡的現象。當短暫的失眠轉變成長期慢性的失眠以後,「睡覺」反而變成失眠患者最害怕的事,當「床」和「失眠」做了連結以後,有的人坐在沙發上就打瞌睡,躺到床上反而睜眼到天亮,變成了一種極痛苦的惡性循環。

以中醫觀點而言,失眠的原因繁多,像是過度思慮,耗傷心血;肝火過旺,上擾心神;胃氣不和(脹氣、胃食道逆流);年老病後氣血虧虛…等等,都可能引起。中醫治療失眠會針對個人的病因,給予重鎮安神、養心血、化痰和胃、補益氣血等不同的藥方,辨證論治。像案例中的林媽媽在服用降肝火和養肝血的方藥後,症狀就改善良多。

另外,在髮際線的安眠穴、手腕處的神門穴均有寧心安神的功能,睡前可以輕微揉按,幫助入睡。平常壓力大有肝火旺、口苦口乾、頭痛的人,可以喝些菊花茶有助於清散火氣;常常抑鬱不開心的人則可以泡玫瑰花茶解憂。同時還可以自製睡前的安神茶,以酸棗仁三錢,麥冬、遠志各一錢,以水500毫升煎成50毫升,於睡前服用。以上三種藥材均有寧心安神鎮靜的作用,混合有催眠的效果。

有慢性失眠的人,下午三點以後不宜飲用咖啡、茶、巧克力等含咖啡因飲食;睡前不要喝200毫升以上的水,以免頻繁小便妨礙入睡;接近就寢時不要吃過飽、或難消化的食物;勿在床上滑手機、吃零食,讓床只作為舒適的睡覺使用。值得注意的是,長期的失眠除了可能引起頭痛頭暈、倦怠疲勞,也會增加高血壓、心血管疾病的風險,更可能導致健忘、記憶力衰退。因此不論是急性壓力引起的短暫失眠,或者長期的慢性失眠,都可借助中藥藥方來幫助入睡,以及改善睡眠品質。尤其中藥不會有成癮性跟依賴性,當睡眠周期重新建立後,停服中藥也能持續安穩的睡著,療效穩定且讓人安心。

 

【癌症】

抗癌攻略,中醫調理幫您增強抵抗力!

中藥治療癌症術後、放化療、賀爾蒙療法副作用

不少癌症患者在接受放療、化療的過程中,會因副作用而感到不適。但療程時間大多長達數月之久,相當考驗患者的身心。運用中醫藥治療,可以減輕術後不適、以及放、化療、賀爾蒙療法的副作用,搭配後續的調理,以改善癌症患者的生活品質。

手術後副作用

乳癌術後患側上肢淋巴水腫,可透過針刺雙側太白、陰陵泉、健側中渚、神門、尺澤等穴位,再搭配益氣、活血通絡的藥物緩解。

化學治療的副作用

最常見副作用是噁心,嘔吐。其餘如腹瀉、食慾減退、掉髮、頭暈、頭痛、體液滯留、口腔黏膜發炎、神經病變、肝腎功能損傷,身體乏力等。其中減少胃腸道的副作用最為關鍵。

1. 腸胃不適

化療藥物引起腸胃道症狀(如:噁心、嘔吐、腹瀉、食慾不振),再加上長期疾病的消耗,常會損傷脾胃氣陰。可用補益脾氣的方藥,如:六君子湯、小半夏加茯苓湯、陳皮、竹茹、生薑來幫助消化、降逆止嘔;還可用沙參、玉竹、石斛來養胃陰,改善食慾。

腹瀉是常見的副作用之一,如大腸癌化療藥物Irinotecan的副作用和腹瀉有高度相關性。可依個人體質呈現的寒證、熱證、或寒熱錯雜證的表現給予附子理中湯、參苓白朮散、葛根黃芩黃連湯、半夏瀉心湯….等,達到理脾和胃、減少腸道發炎、重整腸黏膜的效果。

2.口腔潰瘍

口腔潰瘍除了要注重口腔清潔(以軟毛牙刷、或棉花棒、漱口替代)以防孳生細菌外,可以用白芨、生地、玄參、麥門冬加速傷口癒合。

3. 骨髓抑制

化療藥物會破壞骨髓的造血功能,使得白血球及血小板數目降低。用健脾補腎、補氣生血的藥物如十全大補湯、黃耆、黨參、阿膠、黃精、枸杞、何首烏、熟地黃、左歸丸、右歸丸等。

4.癌因性疲憊

與癌症或癌症治療相關的疲憊感,感到全身虛弱、沉重、注意力不集中、睡眠品質不良、或睡過多、記性差、因疲累而失意、煩躁。

以補氣養血為主,補中益氣湯、六君子湯、歸脾湯、阿膠、當歸、白芍…等。明顯怕風怕冷的患者可再搭配桂枝湯、防風、黃耆。

5.周邊神經損傷

紫杉醇類、鉑金類等藥物易造成周邊神經損傷,造成手足麻木、針刺般疼痛。可用獨活寄生湯、或補陽還五湯加忍冬藤、雞血藤來活血通絡。

放射治療的副作用

放射線治療的副作用與照射部位相關。

1.口腔、咽喉黏膜損傷、口乾舌燥

放射線屬熱毒之邪,照射過程中消耗氣陰,損傷人體津液。可以竹葉石膏湯加玄參、麥冬、生地、女貞子、石斛養陰生津。

2.鼻咽部黏膜損傷

鼻黏膜乾燥、出血者,可以辛夷清肺湯加味。

3.放射線膀胱炎

如攝護腺癌在進行放射線治療約3週後,會開始有解尿灼熱、疼痛及頻尿、忍尿不禁等症狀,通常治療結束後症狀即緩解。治療期間,屬濕熱下注,可用八正散、導赤散、小薊搭配用藥。外加針灸穴位下三皇、太白、列缺、氣海、關元治療。

治療後期及療程結束後,若頻尿、尿失禁症狀仍存,則是改以補益脾腎為主,以濟生腎氣丸、五苓散、補中益氣湯、黨參、黃耆等方藥為主。

4.放射線腸炎

放射線腸炎常見的症狀有腹瀉、腹部絞痛、肛門重墜感、裡急後重、便血、口乾、倦怠乏力。但臨床表現仍不盡相同,因此治療上也因人而異。

如:腹痛明顯,大便紅白相雜,肛門灼熱感,以白頭翁湯、葛芩連湯為主;長期腹瀉不止,大便帶黏稠樣,有便意但至廁所又解不出便、裡急後重感,虛弱疲累,以真人養臟湯或參苓白朮散加減。

賀爾蒙療法的副作用

針對雌激素受體陽性的患者,有接受賀爾蒙療法與未接受賀爾蒙療法的患者相比,泰莫西芬(Tamoxifen)使用五年可以降低乳癌復發率 41%和乳癌死亡率 34%。所以一般建議在完成化療、放射線治療後會開始賀爾蒙治療五年甚至十年。

長期使用抗賀爾蒙藥物所產生的副作用如泰莫西芬(Tamoxifen)有潮熱、盜汗、疲倦、失眠等類似停經期症狀;而復乳納(letrozole)、安美達(arimidex)的熱潮紅、盜汗症狀更常見,並且容易引起關節疼痛、全身筋骨僵硬緊繃、骨質疏鬆。這些副作用引起的不適常讓患者想自行斷藥。透過中藥的治療緩解,可幫助患者完成多年的賀爾蒙療程。

1.潮熱、盜汗、失眠

服用抗賀爾蒙藥物導致類似停經症候群的症狀,可用知柏地黃丸、青蒿鱉甲湯等治療陰虛火旺的藥方處理,效果顯著。

2.關節痛、肌肉僵硬、骨質疏鬆

運用補益肝腎、濡養筋骨的方藥可以降低疼痛、緩解緊繃不適、保護骨質,效果良好。如獨活寄生湯、續斷、骨碎補等。

 

【五官科】

中醫五官科以人體臉部「耳、眉、眼、鼻、口」等五種器官為主要治療範圍。

乾眼症、飛蚊症! 用眼過度會不會有問題?

50歲的張先生是個通勤族,晚睡早起,每天只能睡5-6個小時,他覺得自己40多歲以後,經常一整天都覺得眼睛特別乾痛,還一直有卡卡的感覺,到眼科檢測後才知道自己得了乾眼症。

乾眼症和飛蚊症,兩者成因大不同

現代人工作壓力大,加上生活型態相當依賴3C產品,因此有眼部不適的人不少。其中,乾眼症和飛蚊症就是現代人常發生的眼科疾病。

乾眼症與淚液分泌量不足、分布不均、或過度蒸發有關。患者眼睛容易疲勞、模糊、乾澀、有異物感,或稍有刺激就不停流淚。有的人還會眼睛泛紅、畏風、畏光、乾痛。因為眼球角膜無法維持在濕潤的狀態,還可能引起發炎,嚴重者還會造成角膜破皮損傷,甚至永久不可回復。

飛蚊症則和眼球的內部結構「玻璃體退化」有關。因為近視、年齡老化的關係,玻璃體會發生液化、以及玻璃體纖維凝縮的狀況,當這些飄浮濃縮的玻璃體纖維還有細胞碎屑等雜質投射到視網膜上,就會變成黑影,也就是所謂的「飛蚊」。

看螢幕、滑手機加速眼睛退化

40歲以後,玻璃體的退化會逐漸發生;另外,一般而言,乾眼症的好發年齡約在50歲左右。不過近十年來罹患這些眼科疾患的年齡卻逐步下修。表示長時間的使用3C產品,會加速玻璃體退化的發生。同時因為觀看螢幕過久,眨眼次數減少,會加速淚液蒸發,增加罹患乾眼症狀的風險。

因此,使用智慧型手機時最好把握看30分鐘休息10分鐘的原則。學生看書距離至少要超過30公分,也掌握讀50分鐘休息10分鐘,避免雙眼過度使用。而需要長時間觀看螢幕的工作者,可調整螢幕光的強度,不要過亮,並可安裝濾藍光的軟體、或配戴濾藍光的眼鏡,保護視網膜。工作期間定時暫停1-2分鐘按摩雙眼,緩解長時間用眼的疲勞。

中醫如何改善治療

中醫認為「肝開竅於目」,中醫的「肝」與情緒、壓力、調控血液循環均有關係。另外「腎藏精」,腎的精氣會滋養雙目,使人視物明亮。因此,「清肝火」、「滋養肝腎」的中藥,常對眼病的治療或保養有幫助。像是菊花、決明子、當歸、枸杞、山茱萸、熟地….等等。平時可用少量菊花、枸杞,泡茶飲用。

而中醫的十二條經絡系統中,胃、心、膽、肝、三焦、膀胱、小腸經均有連接眼睛。所以飲食油膩、重鹹重甜;過度勞心傷神;長期熬夜晚睡….等等均有可能透過經絡的連結影響眼睛的功能和循環,造成退化病變。

常常按摩眼周穴道攢竹、魚頭、魚腰、瞳子髎、四白穴,可以改善眼部血循,消除疲勞。也可搭配40度熱毛巾熱敷15分鐘後再按摩,效果更好。

眼部疾患的治療與保養,除了注重用眼時間、螢幕亮度、還有充足的環境光線外,還要少吃辛辣(包含胡椒)、過鹹甜油膩的食物。最重要的是,良好的睡眠品質是養護眼睛的關鍵,包含23:00之前就寢,睡眠能長達7-8小時為佳。透過中醫針藥並行的方式,乾眼症的患者大多能減緩人工淚液的使用次數,大幅緩解乾眼症的不適症狀。而部分飛蚊症的患者在服用中藥數月後,能減少黑影數量,或淡化、模糊黑影邊緣,亦不失為治療方式的好選擇。

眼睛乾澀好困擾,中藥緩解乾眼症不適

乾眼症是眼睛淚液分泌量不足、或分布不均,造成眼球角膜無法維持在濕潤的狀態。患者常覺得眼睛容易疲勞、視物模糊、乾澀、刺癢、有異物感、分泌物黏稠,或稍有刺激就不停流淚,症狀嚴重者還會眼睛泛紅、怕風吹、怕光,灼熱、疼痛。

以中醫觀點而言,乾眼症常與「肝膽火旺」、或「腎水不足」有關,因此配合「清肝明目」或「滋腎陰、養肝血」的藥方或藥丸,常常能有效改善症狀。也有患者是因為熬夜或用眼過度導致「心火過旺」造成。或者常吃辣、或偏鹹、偏甜、油膩、或過多添加物的飲食,導致腸胃累積了大量容易上火的代謝廢物,最後循著經絡往上影響眼睛,加重了乾眼症的症狀。

現今3C產品氾濫,大眾長時間使用手機、平板或電腦,更易引發乾眼症。此外長期配戴隱形眼鏡、久待冷氣房,都可能加重或誘發症狀。另外市售的人工淚液產品有的含有防腐劑,不見得適合每位患者,需由醫師指導下使用。

乾眼症患者可以每天以按摩梳梳頭,梳理頭皮的膀胱經、督脈、膽經,讓雙目明亮,緩解不適。並在睡前熱敷雙眼15分鐘後,輕輕按壓攢竹、魚頭、魚腰、瞳子髎、四白穴。並用菊花、枸杞、決明子(各半個掌面的量)浸泡溫熱水約15分鐘,當成整天的飲用水飲用。菊花和決明子能清肝明目,枸杞有補益肝腎的效果。

眼睛不適的患者更需充足的睡眠。尤其是不可熬夜(超過23:00就寢),因為不利於肝經循行和養血的功能。避免吃過量的堅果(每天不超過1份的量)、零食,飲食避免過重口味。有乾眼的症狀更宜及早就醫,以免損傷角膜造成難以復原的異物感,配合中藥針灸辨證論治,以期早日改善。

圖說:眼睛穴位圖
圖說:眼睛穴位圖

辯證論治 有效控制過敏性鼻炎

現代醫學認為過敏性鼻炎與遺傳及接觸過敏原(如灰塵、花粉、黴菌、動物皮毛、奶、蛋…等等)有關。患者常會合併其他的過敏性疾病,如異位性皮膚炎、蕁麻疹、以及過敏性氣喘。

長期過敏的人,則可能有鼻塞、咳嗽、嗅覺失靈、頭痛、喉嚨痛、黑眼圈、下眼胞腫、以及倦怠跟疲勞的問題。部份患者則是以鼻涕倒流來表現,造成喉嚨常有痰梗感,甚至引發劇烈咳嗽。發病時的不適也會影響工作與學習的專注力、造成困擾。

過敏性鼻炎屬於中醫「鼻鼽」的範疇。臨床上可因寒證、熱證、虛證的表現不同,將病人分成幾大類:

過敏性鼻炎

中醫在治療上會根據病人所屬證型,給予溫肺、健脾、補腎、或清熱的方劑,再搭配通竅、化痰的藥物,多能獲得良好的療效。

值得注意的是,病患若是長年頻繁發作者,療程所需時間則會較長、甚至半年以上。患者除需耐心服用藥物外,更需配合醫師衛教,例如:寒證患者不宜吃冰飲、過服寒性食物;熱證患者不宜嗜吃炸物辣物、長期熬夜..等等,病況方能漸漸進步,獲得改善。

耳鳴–除了補腎、還要舒緩肩頸筋膜緊繃

本來林先生的睡眠品質就很不穩定、常常中斷醒來。當他發現耳鳴巨響地情況越來越常發生、讓他心浮氣躁時,決定趕緊求助中醫。

在服用補腎填精、滋陰清熱的中藥3個月後,林先生耳鳴的聲音轉小聲,發作的頻率減輕,但病況仍不穩定。服藥持續半年,白天已經比較少聽到耳鳴聲,只剩下睡前會稍微有聲響了。

耳鳴的症狀和原因

耳鳴是指在安靜狀態下,頭部或耳部有聽到聲響。可能如高頻蚊蟲嘰嘰叫聲、嗡嗡叫的蟬鳴聲、吵雜的轟轟聲、或者如喀拉的異物聲。耳鳴可發生在單邊或者雙邊。有部分患者在會因為巨大的耳鳴聲而被干擾生活作息,困擾不已。

耳鳴的成因很多,與外耳道有關的如:耳垢阻塞、外耳道炎。與中耳有關的如:中耳炎積液、鼓膜穿孔。與內耳有關的如:噪音損傷、梅尼爾氏症、老年聽神經退化、聽神經瘤、感染…。腦中風、大腦皮質退化也可能引起。極少部分的人和耳朵的血管異常、或中耳的小肌肉痙攣緊繃有關。

耳鳴的中醫觀點

中醫認為,「耳為腎之竅」。腎氣充足,耳朵的聽力和功能循環才會良好。耳鳴患者常常有睡眠不足、熬夜晚睡造成腎氣耗損的狀況。有的人則是因為步入中老年,腎精(與生長、發育、滋養全身有關的重要物質)漸漸減少,造成了耳鳴發生的遠因。還有不少年輕人是因為長期的熬夜工作壓力大,肝火過旺,導致火熱上衝,甚至引起突發性聽力損傷(俗稱突發性耳聾)、眩暈的梅尼爾氏症。等眩暈已經恢復了,耳鳴卻持續難癒。

值得注意的是,不少人除了耳鳴以外,和案例中的林先生一樣,還伴隨肩頸僵硬緊繃疼痛,尤其是和耳鳴相同的那側。有些筋膜的緊繃甚至會延伸至後腦和耳後乳突附近。因此利用傷科、針灸手法放鬆僵硬的肩頸肌肉筋膜也相當重要。

中醫有很多補腎、補血、清熱的藥物,像是山茱萸、黃精、當歸、熟地、黃柏,對於改善耳部循環多有助益。但治療耳鳴的重中之重就是充足的睡眠:包含23:00以前就寢、7-8小時的睡眠時間。否則再多的藥物、針灸治療,都會因為熬夜晚睡造成病情反覆難癒。

另外用雙手食指輕輕的上下來回搓揉耳前三穴:耳門、聽宮、聽會,也有助於讓聲響減小聲。還可以自行做一些上斜方肌、斜角肌、提肩胛肌的伸展放鬆運動,改善筋膜的緊繃張力。

耳鳴是個難治療的疾病,建議出現頻繁的症狀時就應該積極治療。如果是突發性聽力損傷的患者,更應該在發生的一周內進行藥物和針灸的治療,以免造成永久的聽力傷害。耳鳴的病況常反覆發生、起伏不定,患者在焦慮的情況下仍因耐心的配合,長期治療,才有達到穩定、根治的可能。

針灸治療驗案分享

曾治療一位患者,左耳耳鳴突然發作,轟轟巨響,被告知要一輩子與耳鳴共存,惶恐不安。來我門診時,針刺太衝、太溪、陽輔、俠溪、神門、中渚、液門、外關。頭面部選穴風池、聽宮。治療四次後症狀痊癒。

治療思路如下:
太衝–屬肝經,肝主筋,行氣活血、清肝火、舒緩肩頸筋膜張力。
太溪–屬腎經,補腎氣和腎精。
陽輔–屬膽經火穴,膽經循行至耳,清肝膽熱。
俠溪–屬膽經水穴,清利頭面之熱。
神門–屬心經原穴,改善面部耳部的循環。
中渚–屬三焦經,治耳鳴常用穴。三焦與腎相通
液門–屬三焦經,清耳部的熱,能聰耳。
外關–屬三焦經,三焦經循行與耳朵密切相關。放鬆肩頸、清熱。
風池、聽宮–改善頭面耳部的血液循環。